暑假开始,你是否也这样?
“先玩几天再说”、“熬夜刷剧/刷抖音/打游戏根本停不下来”、“天啊,我怎么又荒废了一天?” ......于是,空洞,焦虑感如潮水般涌来。
据网络调查数据显示:“间歇性躺平,持续性焦虑”已成了许多人假期的常态。
别担心,这叫“假期节律性漂移”。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,它是大脑对“无日程” 节奏的正常反应: 当多巴胺奖励系统被玩乐高频刺激时,前额叶的管控力就会下降,于是心里越玩越空,越空越玩。
怎么办?
心理中心为你准备了一份“暑期心理调适指南”,帮你找回节奏,轻松度过假期!
1. 允许自己放松,但别让“躺平”变成“内耗”
接纳“放松期”:暑假本就是调整身心的黄金时间,不必因短暂休息而自责。(该玩的时候还是要心情地玩)
警惕“过度补偿”:突然制定严苛计划,如“每天学习8小时”。(这样反而容易半途而废。)
试试“5分钟法则”:从微小行动开始,比如:
整理房间5分钟
读5页书
做5个俯卧撑
......
小步骤能降低心理阻力,帮你快速进入状态。
2. 用“时间块”管理法,告别混沌作息**
“时间块”技巧(适合拖延者):
将一天划分为几个固定时间段,每个时段只安排1-2件核心任务。
像这样安排:
上午:学习/练车(专注2小时)
下午:兴趣拓展(如学摄影、烹饪) ,或者健身。
晚上:自由放松(电影、社交)
小贴士:用手机“屏幕使用时间”功能监控娱乐时长,避免无意识刷手机。
3. 应对焦虑:把“模糊压力”变成“具体行动”
当焦虑来袭时,试试“3步拆解法”:
(1)**写下烦恼**(如“担心开学跟不上进度”)。
(2)问自己:
- 这个问题是真实的,还是想象的?
- 我能做的最小改善行动是什么?
(3)立刻执行(如“完成一份专升本习题”、“预习一小节专业课”)。
心理学研究:行动本身就能缓解焦虑,哪怕只是微小的一步。
4. 给自己一个“暑期小挑战”
选择1-2件让你有成就感的事,比如:
技能类:学会用PS做海报、拍一支Vlog
健康类:坚持晨跑21天、戒掉熬夜
社交类:约朋友深度聊天、做一次志愿者
完成后奖励自己(如一顿美食、一场短途旅行),强化正向反馈。
5. 如果焦虑持续……
“允许情绪存在”:焦虑≠坏事,它是提醒你“需要调整”的信号。
寻求支持:
和朋友聊聊你的状态
试试正念冥想(方法详见公众号4月25日推文)
心理中心的暖心结语:
暑假不是“必须完美”的竞赛,而是一场“自我关怀”的练习。
偶尔躺平没关系,重要的是,你始终拥有重新开始的力量。